未来城乡建筑:以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电气化迈向碳达峰

发布日期:2022-07-14浏览次数:4994

两部门:2030年前,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

7月13日,住建部、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《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》的通知。方案提出,2030年前,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。

为更好的建设绿色低碳城市,《方案》提出,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,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建设,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,建设绿色低碳住宅,建设绿色低碳住宅,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,优化城市建设用能结构,推进绿色低碳建造等八大举措。

《方案》提出主要目标为,2030年前,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。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;建筑节能、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水平大幅提高,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;用能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,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;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,“大量建设、大量消耗、大量排放”基本扭转;城市整体性、系统性、生长性增强,"城市病"问题初步解决;建筑品质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,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改善;绿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,绿色低碳运行初步实现。

在“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”方面,对于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,同时对公共建筑节能要求及整体能效要求也有了显著提升:

  • 到2025年,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,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%以上,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。2030年前严寒、寒冷地区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83%节能要求,夏热冬冷、夏热冬暖、温和地区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75%节能要求,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8%节能要求。

  • 推动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,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。加强节能改造鉴定评估,编制改造专项规划,对具备改造价值和条件的居住建筑要应改尽改,改造部分节能水平应达到现行标准规定。

  • 持续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建设,到2030年地级以上重点城市全部完成改造任务,改造后实现整体能效提升20%以上。

  • 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和统计分析,逐步实施能耗限额管理。加强空调、照明、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运行调适,提升设备能效,到2030年实现公共建筑机电系统的总体能效在现有水平上提升10%。

    在“优化城市建设用能结构”方面,对于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提出明确目标,并引导建筑供暖、生活热水等向电气化发展,这为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指明方向:

 
  • 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、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%。推动既有公共建筑屋顶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。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。

  • 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、生物质能应用,推广空气源等各类电动热泵技术。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%。引导建筑供暖、生活热水、炊事等向电气化发展,到2030年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65%。推动开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,到2030年电气化比例达到20%。

  • 推动智能微电网、"光储直柔"、蓄冷蓄热、负荷灵活调节、虚拟电厂等技术应用,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,主动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。探索建筑用电设备智能群控技术,在满足用电需求前提下,合理调配用电负荷,实现电力少增容、不增容。

  • 推动建筑热源端低碳化,综合利用热电联产余热、工业余热、核电余热,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应用尽用。充分发挥城市热电供热能力,提高城市热电生物质耦合能力。引导寒冷地区达到超低能耗的建筑不再采用市政集中供暖。

    《方案》还着重提出,打造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,要求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。推进太阳能、地热能、空气热能、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乡村供气、供暖、供电等方面的应用。大力推动农房屋顶、院落空地、农业设施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。推动乡村进一步提高电气化水平,鼓励炊事、供暖、照明、交通、热水等用能电气化。充分利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提供生活热水,鼓励使用太阳能灶等设备。

  • 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城镇建筑领域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《“十四五”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,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将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建设。到2025年,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;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.5亿平方米以上,建设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建筑0.5亿平方米以上,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%,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.5亿千瓦以上,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,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%,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%。

400-618-5015
全国客服服务热线

关注官方微信
商务平台Android版
商务平台IOS版